论一代书风毛泽东书法艺术
马占禄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大都在形式上能给人以美感。
中国书法作品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达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感和志趣,运用书写的内容,使人在心灵上获得美的享受或者受到某种教化与启迪。这就是书法的功能与其在美育上的作用。
一
少年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在学校的课堂上,每逢临池,他都异常认真,写起字来一丝不苟。韶山的东山上,有座贞元观,刊有湘乡草书名家肖礼容和其他书法家的碑刻。毛泽东经常登山临摹,学习其书写技法。
毛泽东说:“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名家很多。”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古老而奇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苏东坡、米芾、赵孟(兆页)等书法大家,灿若群星。
在井冈山时期,贺子珍亲手缝制了一个多用挂包,并把笔、墨、纸、砚装在里面,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高兴地说:“我的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
1947年,胡宗南调集精锐兵力,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胸中自有百万兵”,在转战陕北,在长途跋涉、行军途中,依然坚持学习与研究书法。他的随身警卫员张长明回忆说:“毛主席写文电从不用钢笔,都是用毛笔或较软的铅笔。笔、墨、纸、砚随从人员一直带着。毛主席除用毛笔写文电外,就是练习书法。他很注意研究各种字帖,随从人员带有各种版本。”有一次,警卫员问毛泽东喜欢哪一种书体时,他回答说:“我是想博采众长,广学多师。”
王羲之曾有“学书为乐”之语,毛泽东也把学习书法视为一种乐趣。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创造精神。著名书法家夏丽鹃曾说过:“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成就,还来源于字外的功夫,那就是他那波澜壮阔的个人经历,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和涵容四海的博大胸怀所激发出来的大智大勇、大喜大怒,以及领袖、诗人、书法家的素养,抒于笔底的必然体现。”这个评价非常准确而又精辟透彻。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最大特点是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被世人誉为“毛体”。
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徐涛详细地讲述了怎样学习书法。毛泽东说:学书法“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悉了”。他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看帖时要“记字的结构、造型、行笔、章法”。他还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行与行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毛泽东写字用笔时,十分讲究:或藏或露、或曲或直、或粗或细、或轻或重、或方或圆、或疾或徐、或提或按、或连或断,都经过认真思考,颇为讲究艺术,所以引人入胜。在书写用墨上,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枯或润,都特别细心,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看起来特别美观。
二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书法家,最根本的一条是勤奋、刻苦和认真。
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多看帖”和“多练习”。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斗争中。从他书写的大量信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他已由“正楷”转到了“行书”,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斗争形势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请他题词的人和向他求字的人逐渐多起来。从已出版的《毛泽东题词墨迹选》中的162条题词看,其中就有93条是在延安写的。就字体来说,仍属行草。书写恣肆,刚劲挺拔,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势。
毛泽东注重临帖,但从不拘泥于字帖,而是放手去写,富有一种新的创造和开拓。他习欧体与王体之前,是在把小楷写得十分端庄秀丽的前提下开始的。他曾自己收集或叫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了大量的碑帖,仅《千字文》字帖就有几十种。从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等,直到近代于右任的字帖全都收集到了,有600多种。其中,毛泽东阅览过的就有400多种。
毛泽东对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最为喜欢,其熟悉程度简直达到了如数家珍、了如指掌的地步。
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毛泽东在杭州丁家山主持召开一个重要会议。他与田家英、陈伯达、林克沿着一条捷径向四角亭会址行进的途中,当看到陡峭的山峰石壁上留下的几位书法大师的墨宝时,一面欣赏,一面谈论和品评。并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真伪,作为品评谈论的主要内容。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真迹已作了唐太宗的殉葬品,现存的都是名家临摹经过石刻的拓本。”田家英说。陈伯达则说:“《兰亭集序》陪葬于武则天,留存在世上的均是宋人仿托。”林克说:“古籍中有萧翼赚兰亭的传说。”
毛泽东一面聆听他们三人的议论,一面思考着,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他环顾了一下陈伯达、田家英和林克后,向他们讲述了“入木三分”和“一笔鹅字”、“墨池”等王羲之刻苦勤练的故事。最后,他又把话题一转,讲起了天宝《兰亭》、定武《兰亭》、落水《兰亭》、蝉本《兰亭》等集中传说中的《兰亭集序》,并结论性地说:“《兰亭集序》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更大。要是真迹能留下来那是国宝啊!可惜葬到唐皇的坟墓里去了。”他还说:“我赞成田家英的说法。”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是多么熟悉。
著名书法家田兵在谈到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时,这样说:“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从心所欲,不逾矩,处处是对立统一,处处体现着艺术美的形式法则,侧险绝不失均衡平正,燥润相杂更显韵律和谐,参差错落无不顾盼呼应,疏密径庭自能虚实相生……”
三
1958年,毛泽东应《红旗》杂志的邀请,为之题写了刊名。就“红旗”二字,挥毫泼墨而写了好几帧。最后在一帧的“红”字上方画了两个小圈,在“旗”字的右上方,画了一个小圈,表示了肯定。同时又在“红旗”二字的下方写了一行小字,加以注释:“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可想而知,毛泽东在书写“红旗”二字的时候,脑海中曾涌现出演员们表演《红绸舞》时那优美自如、飞动旋转、潇洒飘逸的红绸的情景,并把这一形象思维凝于笔锋,达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
后来,毛泽东又应宁夏同志之邀,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在这里,他把“红旗漫卷西风”一句中的“红旗”二字,写得是那样猎猎飘逸,宛如一面红旗漫卷西风于六盘山之高峰。从“今日长缨在手”起,字形越来越大,当写到“何时缚住苍龙”的“缚”字时,又笔锋一转,恰似一条绳索,在“缚”字上绕了许多圈,把“苍龙”捆绑了起来。这时,毛泽东书写的神情,绘成了书法艺术中的一幅心画。
从毛泽东书法特点上看,一个是行草取大草或狂草的气势,一个是行草取小草的气势。这是他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一个明显标志,简直到了随意挥就,自然而成,天衣无缝的境界。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的创新,是在学习借鉴古人之长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田家英曾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荇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在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又不拘泥于怀素体,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毛体”。他说:“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
到了晚年,毛泽东仍对书法艺术学习与研究不止。1975年春,他在杭州住了两个多月。其卧室之内布满了字帖、碑帖。他这种刻苦钻研书法艺术的坚强毅力,是令人钦佩的。这种刻苦精神,也是他在书法艺术上能获得世人公认的“书圣”和“书法艺术大师”称号的原因之一。同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也是与其经历、知识及雄才大略分不开的。书法家王鹤宾在《行草书圣毛泽东》一书中说:毛泽东“是位历史上罕见的书法艺术大师,右抑王羲之的行草,左逾张旭的狂草,并列为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三绝,是理所当然的”。这一高度评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