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投资资讯网交易在线 (http://www4.pm001.net/index.asp) -- 书报字画 (http://www4.pm001.net/list.asp?boardid=157) ---- 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 (http://www4.pm001.net/dispbbs.asp?boardid=157&id=22381831) |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8/26 9:56:00 -- 论毛泽东书法是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的杰出代表 甘肃省临夏----马占禄
据1999年6月,《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发起了关于举办“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他们推荐了二十世纪已故的50名著名书法家,通过读者投票和专家评审,于当年12月份揭晓,评选出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这十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是二十世纪中国书坛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书坛的缩影。在这十大杰出书法家中,湖南人就有两位:毛泽东和齐白石。 毛泽东书法文化观----民族性 书法,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我国书法艺术始于文字初创的甲骨文,继而篆书、隶书,然后又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中兴于晋唐。晋书,堪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列而光耀中华。晋书代表人物是“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晋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在我国书法史上,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大书家,唐代有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宋代有苏轼、米芾;元代有赵孟;明代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清代有王铎、郑板桥、何绍基等等。古往今来,书法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风貌,在文化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地位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所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艺术门类。毛泽东一生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透彻了解的必然结果。毛泽东一生读了不少书。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无书不读。他在给好友肖子升的信中开列了古代经、史、子、集当中的77种著作,他说“苟有志于学,此实为必不可缺。”毛泽东尤其爱读历史书籍,特别喜爱《资治通鉴》,到晚年还保持这个习惯。一部二十四史,毛泽东断断续续地读了二十五六年,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让人景仰。毛泽东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时,就宣称: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通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一代共产党人,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的预言实现了,这是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毛泽东与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平常人一样,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然而他与平常人不一样的是,他以超凡的智慧反过来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乃至更久远的文化。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觉的反映。这种自觉,又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选择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门类繁多。单就绘画与书法这两门视觉艺术来说,毛泽东选择了书法艺术。而在书法诸多的字体中,又在草书上独领风sao。由此可见,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之树,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 毛泽东书法艺术观----独创性 总体而论,毛泽东书法有两大明显的特点: 第一,师法传统,取法乎上。晋唐是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行书、楷书、草书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分析毛泽东的书体,大致是由楷而行,由行到草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历程。历史上有三位书法家对毛泽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位是楷书大家欧阳询。欧阳询是长沙人,初唐时期的书家,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而闻名于世,其风格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强,险强中出奇制胜。其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毛泽东早年的墨迹,如《还书便条》、《讲堂录》、《离sao经》、《商鞅徙木立信论》等,有楷有行,行楷相间,与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和行书《张翰思鲈帖》的用笔结体都有一脉相承的痕迹。 第二位是书圣王羲之。毛泽东在研读王羲之的行书上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有则小故事可以窥见毛泽东十分喜爱王羲之。抗战时期,有位青年作家在战场的废墟中拾得《三希堂法帖》二卷,到延安后,赠给了毛泽东。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能获得《三希堂》名帖,毛泽东的确如获至宝。《三希堂法帖》,是清乾隆皇帝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伯远帖》三种珍贵墨迹,将其收藏处称为“三希堂”。于是乾隆皇帝将这三种法帖以及皇宫内收藏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汇编刻石,编印成《三希堂法帖》,有32卷之巨。自此以后,毛泽东总是将《三希堂法帖》带在身边,连两次出国访问也不例外。 第三位是怀素和尚。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穷毕生之精力钻研草书,使狂草在他的笔下放出艺术的光彩,在草书上卓有成就,留传于世的名作有《自叙帖》。怀素是个富有激*情的僧人,在书法创作中更是激*情飞扬。“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他赋予线条以生命,将创作作为生命的唯一,怀素的狂草后来融入了毛泽东的笔端。 自1955年开始,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广置碑帖。二十年间,在毛泽东身边所存书法拓本和各种字帖,有600多种。经毛泽东过目的就有近400种。毛泽东一生饱览诗书,他深深地知道在任何一门艺术上要有所建树,首先是博,在博的基础上然后专。只有专一,才能出成效。 第二,敢于创新,自成体系。 毛泽东对文艺创作,一贯主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开放的个性,奔放的思想,不断追求的热情,他需要有适合他个性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除了诗词之外,那就是书法。书法中的草书是最能发挥书家个性,体现书家智慧与情感的一种书体。如果说毛泽东在日常工作的政治思想、军事谋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创造性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那么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由寥廓天地里创作。毛泽东到了晚年,更加钟情于草书,而且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独创“毛体”,其创新特点十分鲜明。 结体:癫张狂素。张旭、怀素都是唐朝的草书大家。张旭往往喝得酩酊大醉之后,狂喊奔走,然后落笔。怀素继承了张旭的风格,将狂草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的草书结体,大小错落,用笔夸张,对比强烈,受怀素的风格影响较多。用笔:方圆结合。从毛泽东书法的几件代表作来看,如《沁园春?长沙》、《七律?到韶山》、《清平乐?六盘山》,笔画以铁线为主,刚毅有力,浓淡相间,起伏有度。在运笔方法上,以圆为主,中锋行笔,流畅苍劲。但也有些字以方笔而为之,显得刚强有力。毛泽东学书,涉猎较为广阔,虽然以帖为主,而又喜爱魏碑。书法上这种碑帖结合、方圆有致的创作方式,是开创书法艺术的有效途径。 布局:乱石铺街。“乱石铺街”是清朝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创立的一种布局谋篇格式。郑板桥是以行书而为之;在中国草书史上,采用乱石铺街的布局,毛泽东为第一人。所谓:“乱石铺街”,就是给人一种横无列,竖无行的视觉冲击。无行无列的字,排在一个平面上,有一种“凌乱美”。草书,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辨认的书体,又用无行无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般书家难以做到的。上面举例的几首诗词书法作品,是毛泽东书法中“乱石铺街”的代表作。我们欣赏毛泽东的这些书法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艺术上的共鸣。落款:张扬个性。一般来说,创作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都要盖上书家的名章。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几乎没有钤印这个环节。是毛泽东没有印章,还是有印章不愿意盖上自己的大名?都不是。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上盖自己的名章,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唐代以前没有这种盖名章的作法。毛泽东的书法是宗晋唐,加上他自己刻意创新,用今人的目光看,毛泽东的这种布局是一种新意,而回到古代的源流上看,又是师法传统的。确实,在毛泽东的名字下,又钤上一方印,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毛泽东的落款签名十分讲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签名不一样。毛泽东在落款的时间上,同样从未看到以天支地干的古代记时法,总是按公元时间落款。从以上两个方面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书法,极具时代意义,完全有一种新气象。 毛泽东书法敢于顺应时代之风,标新立异。他按照汉字当代的书写习惯,自左至右横写,还大胆地将标点符号运用于书法当中。这种标点方法,不但没有破坏书法的整体美,反倒增添了书法创作的新情趣,让读者好认,达到艺术传播的最佳效果。 毛泽东书法价值观----人民性 毛泽东以浪漫的文化性格,选择了个性鲜明的草书,在书法创作的风格上既有创新性的意义,又有建国盛举般的蓬勃气象,使他的书法在人格力量之中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观赏毛泽东的书法,读者被他那种笔走龙蛇的豪放浪漫所折服。毛泽东是一个既敢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人。分析毛泽东的书法精神大致有四个支撑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高超智慧;三是豪迈气势;四是人民性。书法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书法弘扬民族精神。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一首《沁园春?雪》轰动山城。毛泽东用一张“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十六开信笺,以他精湛的书法,抄送给柳亚子,气势磅礴的词,用书法形式加以传播,达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特殊效果。毛泽东的气势,表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四万万人民的力量。是的,这种融合了历史和时代精神的伟大气魄,其艺术感染力该有多大啊!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写碑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泽东的题字,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雄强的字迹,唤起人民对中国近代史上,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英雄,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肃然起敬。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一直竖立在北京新华门口的屏风墙上,激励人民公仆,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实事求是”的题词,几乎成了各级党校的标志。用书法传播精神文明。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一场全国学习雷锋的热潮,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至今不衰。继毛泽东题词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也为雷锋作了题词。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相继题词,将学习雷锋的高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报刊,至今还保留着毛泽东题写的报刊名称。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人民文学》、《中国青年》、《中国妇女》、《新湘评论》等报纸杂志。 用书法弘扬民族艺术。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同样需要弘扬。毛泽东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一是为中国高等学府题写校名。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除大学外,还题了其他一些学校校名,如第一师范、韶山学校、东山学校等等。二是在风景名胜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在长沙橘子洲头,镌刻了一块大碑,上面刻着毛泽东的著名词《沁园春》-长沙。当游人在金色的秋天来到橘子洲头,一边欣赏毛泽东的这首词,一边领悟和感受词中那“百舸争流”、“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光时,自然会引起诗意般的联想,产生无限的艺术美感。同样,当我们来到岳麓山中的爱晚亭旁,毛泽东题写的“爱晚亭”匾额与枫林、山泉相映成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名家手笔,出现在一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处,让游人在不经意之中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给休息的时光带来快乐,这也是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毛泽东善于捕捉和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识。他把人民群众作为书法审美的主体,处处相信群众,尊重群众,敢于把艺术作品交给人民群众去检验。与此同时,毛泽东凭借人民群众提供的历史舞台,使他的书法艺术才华得以施展。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神州大地上,在亿万人民中广为传播。毛泽东已被世人公认为杰出的书法家。作为领袖,他把人民群众摆在历史的高度,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而作为书法家,他又将艺术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够将艺术性和人民性实现高度的统一,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的统一。毛泽东能做到这一点,是毛泽东区别一般艺术家的高明之处,也是毛泽东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20世纪这个英雄时代做出的伟大贡献。
|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23 9:27:00 -- 四、毛泽东书法的革命性 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革命家的本质是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与挑战,他的书法作品也流溢着极强的革命性色彩。这种革命性体现在: 1、扭转了宋元明清以来文人书法病态的文弱或乖张,直接唐人意绪,借鉴晋人笔势,写出了健康昂扬的姿态,将笼罩中国千年的精神阴霾一扫而空。 自唐人以后,准确地说,是自怀素以后,中国书法就永别了健康的精神,要么是华丽流畅、完美无缺、空洞无物的矫饰,以宋高宗赵构、元人赵孟頫为代表;要么是文弱无力、故作淡泊、孤芳自赏的做作,以董其昌等“云间派”书家为代表;要么是狂乱郁闷、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宣泄,以徐渭、王铎为代表;要么是形式古怪、奇异杂陈、符合商业口味的笔墨玩弄,以“扬州八怪”为代表。这些书法风格,都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书法审美偏好,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语境,但是都不健康!毛泽东的书法,健劲迅疾,纵横捭阖,表达了一个新时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面貌。而恰恰是这样的精神面貌,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伟人。这面貌本来只属于毛泽东个人,最终汇变成整个民族昂扬奋发的时代特征。只是这风云际会的时代,显得那么匆忙,让人感叹——这伟大的传统因为必将延续而必然道路曲折,还是伟大的传统已经是回光返照,永别人间?我经常带着这样的问题,掷笔长想,夜不能眠。 2、很多作品完全不符合既定的形制。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无论信手而书的书信、题词,还是较有创作姿态的古诗文、自书诗,较少符合文人书法形制。其章法变幻多姿,排列顺序随意随形,签名落款自由任性,笔法处理无拘无束,对书法工具也从不讲究,达到了不择纸笔的境地。毛泽东一生读帖无数,他所了解的传统形制绝不少于一般文人: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他经常有访碑的闲情逸致,在娄山关竟然给红军战士们讲解“娄山关”刻石的书法艺术;建国以后,毛泽东借阅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墨迹多次,其中有一次专门借阅了草书;外出办公,毛泽东也常常带着碑帖,去莫斯科,他竟然在下榻的宾馆中看帖写字,弄了个天翻地覆……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想创造什么新格局,只是不想为旧格局所束缚、所困扰,这正是毛泽东的超越——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书写放在传统的层面中,也从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介文人、一个书家。所以,他的手书古诗词和自作诗词,少有落款,更无钤印,用纸也是公文纸居多,而不是宣纸。 3、消弭了创作和实用书写之间已经形成的沟壑,纵横挥洒出的,完全是自然和磊落的心灵世界。 所以,毛泽东的书法才是真正的生命能量的展示,是真正堪称艺术的艺术品,因为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生命力的展现。 毛泽东书法,大部分是随意书写,主要的载体是公文纸张,很少有正式的创作,即使是创作,也不常落款,极少钤印,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也是柳亚子找人刻章,自己盖上的,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竟然是田家英从字纸篓中捡出来的。 明清以来,书法家们的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人所书,为了创作而摆出一种姿态是常态,而毛泽东的日常书写就是创作,他的创作就是日常书写。而专门为创作而书写的作品,往往效果不好,比如写给宁夏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就属于毛泽东书法中的下品。 强健的生命意志,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是毛泽东极为可贵的书法活动品质,也是毛泽东对从宋开始一直到民国为止的中国书法史的杰出贡献,因为在这段过程中,自然且健康的东西太少,做作并扭曲的东西太多。 4、书法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很多人已经习惯而不作思考地认为,艺术是个人事件,艺术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而不应服从于外界的任何功利要求,甚至认为有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这也一直是艺术理论界的重要话题。这里,笔者不想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逻辑来反驳这个命题。笔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是为人类服务的。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典范。 毛泽东书法的实用性,并不是毛泽东书法的技术层面内容。他写过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自己的诗词,也专门进行过纯粹的书法训练,但是,更多的作品都是为现实而作,为人民而作。一个不能将自我的小情感与人民的大情感结合起来的艺术家,是不成功的小艺术家。毛泽东的文人情怀,从来都是连接着时代、现实与人民。他的题词、文稿与书信,是他书法构成的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诗词歌赋。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构成极不相似。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现实性的书法,一点也没有消弭个性,恰恰,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当代最具个性的书法大家。 五、毛泽东书法总体风格 这个风格主要是:快、雄、险、自由。毛泽东书法的风格非常突出。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在充满不确定的时空里,完全凭借意志和本能,出人意料地穿行,那种自信坚定、昂扬健劲的姿态,不就是一次笔墨的“长征”吗?我在这里要描述毛泽东书法形式感层面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笔势迅疾、雄伟瑰丽、欹侧险绝、自由随意。 第一是快,运笔迅疾。 毛泽东运笔速度快,极快,我相信和怀素有一比。这倒不是因为毛泽东喝了酒(毛泽东本人不擅酒),或者训练得多,而是因为他思维极度敏捷清晰,而又不喜欢假人之笔。 毛泽东不仅大草、狂草速度快,即使行书、行楷也速度极快,虽然很少字字连属。我特别注意到他起草的演讲稿、论文、电文、广播稿等等,为了不至于误读,他常常用行楷写。照理来说,由于是起草一篇新文章而不是写过很多遍的诗文,笔速会较慢,实则不然。虽然有删改、调整之处,但总是洋洋洒洒、笔势少有停顿,全文浑然一体,很少有对一句话再做句式或者用词的修改。很多文稿比如军事电文,有着极大的责任性,毛泽东也是一挥而就,但是通读全文,逻辑缜密细致,行文清晰流畅。这是伟大人物的重要品质,那就是,思维力极强、思路极清晰、表述极果断流畅。毛泽东的运笔速度,契合了这种品质。这是很多文人都不具备的品质。 历史上怀素运笔是最快的,这也深得毛泽东喜爱。在读完故宫所藏历代书法墨迹之后,毛泽东感叹道,他都没看上,只是怀素写得不错。自明以降,特别是有清一代,馆阁、碑学,往往运笔滞浊(滞就是慢、犹豫,浊就是不爽利、不干净。当然也有爽利的,比如姜宸英、王文治,不过总觉得像影楼婚纱照或动漫里的美人,光鲜得那么假),比如刘墉、何绍基、康有为之流,而毛泽东则以迅疾的笔速凸显了他的特征,因为他不喜欢吞吞吐吐、绕来绕去。我注意到晚清来自湖南的曾、胡、左、彭这些实际操盘高手,书写速度也都比较快,只是毛泽东更快。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必须具备果断决策的本能。对了,宋徽宗的大草《千字文》也很快,但那是艺术家宋徽宗,是熟练的快、造出来的快、不是自然的快,所以显得做作。(见图及释文,1948年10月3日《军委关于不应改变攻占锦州计划的指示。 读起这段电文,又回到战火纷飞、檄羽频传的年代。那是真正的决战、千军万马的大决战,一群英雄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殊死较量,这种历史重量感、这种操纵感,这人类最高级别的资源操纵,我想,应当是所有男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梦想,而他,毛泽东,就在一张张普通的电文稿纸上,操动那支狼毫小笔,指挥着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决战。当我们在欣赏这样一篇电文手稿之后,也就无心再去欣赏那些风花雪月、调戏人生的文人笔墨。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直是个“前人尽废”啊!今人当然也尽废。看蒋介石的字,如果字迹就是心迹,那蒋介石被“废”也是命中注定,真不冤枉。他的字,拘谨,局促,虽也端庄刚峻,但比孙中山也等而下之多矣(见图蒋介石、孙中山手迹)!毛泽东的大草战胜了蒋介石的正楷,为什么?因为时代不能再因循了,要有激越豪迈、勇猛精进的突破力、创造力。毛泽东有,蒋介石没有,所以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我们的党,选择了毛泽东。 第二是雄伟瑰丽。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瑰丽是举世瞩目的,结体和章法都是如此。雄伟是指高大雄壮,开阔出奇,这是个价值判断,它需要有形式感的客观依据。形式感主要体现为字的高大、朗阔。毛泽东的字,在预设的方格里往往会破格而出,即使在划线有框的稿纸上,毛泽东也很少有顾忌,几乎全部要出格出框。他的笔画之间非常朗阔,从不笔画叠笔画,即使很小的字,也感觉不到小。加上健劲的笔力(绝无因犹豫而产生的抖动、停滞),出人意料、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结体夸张和挥洒,又营造出瑰丽的神采。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集中地体现于题词和信封两大类中。我将在后面的书法经典举要一章专门谈到,此略。 第三是欹侧险峻。 主要来自于结体的瘦劲硬朗、部分笔画的伸展和不同寻常的左放右收。仔细来分析。 毛泽东书法,几乎完全不临古人。他对古人的借鉴以读帖为主,批判居多。但是少年的训练,已经无可改变地铸成了他的运笔动力习惯,其中有明显的欧体和魏碑的结字特征,这是毛泽东书法的底层(另一底层是怀素,用于不同的书体)。欧体的险、瘦,都对毛泽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毛泽东风格中的欹侧、收放习惯、轻重缓急特征,却与欧体无关。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行楷,有着极强的左放右收的特征,与传统的左收右放正好相反。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有左收右放的审美习惯呢?是因为捺和竖弯钩都往往是单字结束时的笔画,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强调,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黄庭坚创造了撇画、横画的伸展,而毛泽东几乎是唯一一个左边伸展、右边收紧的书家,特别是在行楷中,他往往把横画起笔的左边和撇画的收笔拉得很长(似乎受到过《北魏张猛龙碑》的影响),所以他的字容易让人联想起峭壁悬崖般的险峻,或者战马由左向右跃起的雄姿,或者是战旗在风中扑啦啦地飘扬。 毛泽东的欹侧也非常突出,有的行楷书,横画几乎呈45°角。这样的险峻已经基本达到了临界点,继续夸张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毛泽东用竖画把这些因过于险峻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矫正了一下,他的竖画通常比较直,特别是作为主笔画的时候,这就不会失去重心,让人产生软弱、委靡的审美联想(见图,1946年《中央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的指示》及局部字例)。 第四是自由随意。 蔡邕有妙语曰:“书者,散也”。“散”的意思是,自由。 毛泽东从不拘泥于笔法约束,少见藏头护尾,多见直入直出,侧锋用笔也满篇皆是。这是我们的区分,实际上,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这些所谓传统规则,毛泽东是毫不在乎的,他当然知道这些规则,只是觉得这些规则没什么必要,对于写字而言也没什么帮助。关键是,很多笔法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真实的需要,比如上一笔画的结束与下一笔画的展开之间,总有一个回锋的动作,何必非得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呢?毛泽东是很不喜欢教条的。他喜欢自由地创造,随意地发挥,他的心底磊落坦荡,所以一旦自由起来,就一定流露出真善美的韵律。很多人之所以手札和创作判若天壤,可能就是因为需要掩饰的地方太多。毛泽东没什么好掩饰的,跟着情绪和意志走。 这里我要着力展示毛泽东1963年11月17日致林铁同志的一封信。林铁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当时河北省正在筹备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他致信毛泽东请求题词。毛泽东用粗壮的笔触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并署名落款。 治水是政府的要务。毛泽东在《新五代史卷八考证》的批注中曾写道:“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可见治理水患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题写过程中,毛泽东的意志情绪是比较强烈的,紧接着他给林铁复信—— 林铁同志: 尊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淘沙一词 待后再写。 此祝康吉! 毛泽东,十一月十七日 写这封信时,毛泽东70岁了,一个70岁的老人,能够写出如此苍莽、雄壮、自由的大草墨迹,足以令人惊叹。毛泽东一直战斗到不能战斗为止,所以他笔力衰弱的墨迹很少。所谓“人书俱老”在毛泽东这里未曾见到,可见他生命力的强悍,对自由发挥的渴望。照理说,老来情味减,人与自然会逐步融合,而不是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了。但是毛泽东直到死前,都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要崛起,要强大,要幸福,只能靠战天斗地;在必须捍卫民族尊严而不得不没有朋友的艰难时日,还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面说过,毛泽东的书法没有掩饰,所以在他的笔下,即使老了,还是充满着战斗激*情,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不是传统文人的天人合一、淡泊宁静。 这封信如何自由已经不用言说——大小错落对比极强,“林铁同志”独占一行,顶天立地,笔迹粗壮,关键是仍旧迅疾如风。如果是书法创作,也许不出奇,但这只是一封信。最后毛泽东亲手写了信封,也是雄浑苍劲,迅疾如风。 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笔者感叹:雄雄乎伟哉,劲劲乎疾哉,落落乎散哉,吾从毛! 六、毛泽东书法风格细分——因功用不同时段不同有较大区别 毛泽东书法的“快、雄、险、自由”是他的总体风格,基本贯穿了他的全部墨迹。毛泽东的书法又有多种面貌,我在这里归纳一下主要的几种典型。 毛泽东书法风格的细分应从其书法的功用角度看。 1、文稿的风格差别不大。 起草文件,至少要便于识读,所以毛泽东用了比较规范的行楷,有的文稿比较草,可能是因为给自己看,或者打字员、发报员比较熟悉毛泽东手迹。由于毛泽东思路清晰,思维速度极快,手赶不上脑子,所以文稿的书写速度仍旧极快。因此,文稿的主要特征是:毛泽东试图在速度与可辨识之间找到平衡。但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毛泽东收笔的一捺,经常有高高的挑起,看上去不够自然,也无助于提高书写速度。这是深刻的习惯。换一句话说,历史上书体风格的演变,不完全是(甚至不是)由简便快速来决定的,即使是从秦开始到汉末结束的快速演变期,也不是。
2、书信的风格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情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建国前后的两年中,毛泽东的书信非常多,1960年代以后渐少,文革以后的就更少了。给文人的信就会比较草,因为文人有草书修养,能认识。(附图,1952年5月25日致叶恭绰,信中专门谈到袁崇焕祠庙的事情,毛答复说,“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绝大部分的信,毛泽东用的是行草,风格也比较统一。早年的章法比较工整,晚年则比较随意,甚至散乱。到延安以后至1950年之前,毛泽东有很多书信都是横向书写的,虽然单字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是一排的方向有不少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估计与他的坐姿有关。(附图,1949年10月13日致冯友兰函)毛泽东的书信非常频繁,所以能够从中看到他风格的演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1950年前后,也就是成为新中国第一号领袖人物以后,毛泽东的字更为圆劲爽利,转折处的棱角逐渐变少,被弧线所代替,我不知道原因何在。是告别了战火纷飞,还是更加成熟自信,还是条件好了,办公桌大了,纸笔称手了,还是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总之,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欣赏毛泽东书信手迹,有助于了解毛泽东书法的风格演变。 另外,顺便指出,迄今为止,我所过目的毛泽东手迹正式出版物,在编辑和制版印刷上,有很多不妥或者不专业之处。现罗列如下: 首先是时间排列有问题,因为信件、文稿有时间,所以不会排错,但是其他的很多作品,经常排错,或者明显不合理。 其次是制版问题,作为中央档案馆,复制完整的画面,应有此能力,但很多靠边的字都被割去了部分,即使为了对信笺保密,也不应该遮住了事,可以避让的嘛。 第三,为了让画面干净,不惜牺牲原稿的真实性,很多笔意、飞白,就这样省略掉了,印刷部门也未尽责,很多层次、对比都失去了,没有灰度,只有黑白二色,还不如复印机的效果。 第四,从不交代原作尺寸大小,质地如何,如果是为了保密,至少应有大约尺寸,让人感觉这是一张大幅的写在宣纸上的字,还是小幅的写在稿纸上的字。 第五,所有跨页图版均未说明原稿是单页还是整页,是否是因为印刷问题而被分开。 第六,跨页印刷往往拼接不到位,接壤处往往翻不开、看不着,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毛泽东书法的研究。好在毛泽东书法与毛泽东其它方面相比并不算重要。 3、毛泽东信封书法应该专门列出来,这是一种极为突出的细分风格。 毛泽东手书的信封,一般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①笔画较为粗壮,且弹性好,节奏感强,往往非常醒目,绝大部分有鲜明的棱角。 ②笔顺交代清楚,即使不多见的大草,也符合草法。 ③笔势流畅有力,极度健劲,绝无拖泥带水,绝无扭动颤抖。 ④自己的签署往往非常疾速简约,甚至无法辨识。 ⑤章法布置极有个人风格,从来都是撑满的,与标准的印刷方框相重叠、相结合,形成生动的对比,这种空间构成特征,奇崛雄伟,震撼人心,有些构图(只能用到这个绘画术语。说明毛泽东有强烈超前的现代意识或者与之暗合)与所谓的当代艺术相比,后者简直是小儿科。因为他们折腾了半天都是做作,而毛泽东只是随意几笔即臻绝妙(附图,致刘少奇函,致冯友兰函,致徐悲鸿函,致陈瑾昆函的信封)。毛泽东的信封书法才是真正的全品、佳构、合作。毛泽东在写完信准备封口时,往往会比较凝重,当他提笔写信封时,则更是一种厚重的嘱托和信任,因此在书写收信人姓名的时候,那种既凝重又飞扬的情绪意志,加上工作完毕时比较放松的状态,全部诉诸笔端。因此,那种雄伟瑰丽、笔势迅疾,充满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墨迹,就展现在眼前。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一定非常满意,甚至得意,因为从字迹中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情绪。 4、风格差异最大的是自作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 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在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风格。 第一种,速度最慢的,有行草笔意的楷书。早年多见,1960年代以后少见。此类作品数量不多,有一定的鉴赏余地。其艺术性不如草书作品。失去了速度感,毛泽东书法的魅力就会打折。此类作品往往直线多,弧线少,转折方,基本是魏碑与欧阳询的结合。(见图《清平乐•会昌》) 第二种,速度次慢的有草意的行书。往往笔画较为粗壮,结体也不像行楷那样瘦长险峻,转变为雄壮、浑厚,单字的大小对比开始明显。(见图《七律•长征》) 第三种,速度较快的草书。这类作品较多,风格差异也较大,建国以后更讲究一些,1960年代以后更老到随意一些。(见图《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种,速度最快的大草。这类作品往往是毛泽东熟悉或者抄录的篇章,有非常非常飞扬跋扈的神采,高级的草法,堪称笔力惊绝,是毛泽东书法中仅次于信封书法的合作佳构。毛泽东在抄写唐人诗的时候,最容易体现出这样的风格。这实在是看上去不容易解释,实际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如果精神气质上的沟通是顺畅的,那么,在形式感上的联络就是自然而然的。(见图,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韦庄《赠边将》) 毛泽东书法中运笔速度较慢,有行草笔意的楷书。 毛泽东多次写过这首诗,几乎每篇都有不同的面貌。 全诗内容如下:曾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5、题词的风格也非常多样化。 这也可以看成是毛泽东书法各个阶段的标本,只是缺少大草的范例。毛泽东没有用大草题过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容易辨识。这里选择不同时段的一部分题词作品,来展示毛泽东的不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同一个时期,也会自觉地追求一些不同风格,主要体现为瘦硬与粗壮、方峻与浑厚的区别。在此一并列出,有心者可以看出其中透露出的诸多信息。(见图1938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1951年《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努力》,1941年冬《实事求是》,1950年6月1日《庆祝儿童节》,1950年《船山学社》,1958年《十三陵水库》,1964年《河北日报》) 七 、毛泽东书法的工具——硬毫、稿纸 据李树庭先生描述,他在中央档案馆见到的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等几件手迹,其纸为普通土纸,其墨也甚淡,可以想见当初毛泽东作书工具质量的低劣。根据李寻先生的描述和所提供的照片,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用过湖笔厂的狼毫笔。那支定制的狼毫笔,笔毛自不用说是上好狼毫,笔肚不大,出锋较长是其特点(附图)。 笔者认为毛泽东本人是不太在乎工具的。如果说有讲究,那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笔不喜软毫;第二,纸不爱生宣。 就凭这两点,毛泽东就是颇谙晋人笔法,也很懂唐宋精髓的。 中国书法的笔法精髓到底是什么?“笔力惊绝”是极好的概述。笔力令人吃惊,叫人称绝,不是力气大,下笔重,而是控制力强。什么叫控制力强?就是即使在快速运动中也能够有效控制。书法大家就不举例了,我们来看唐人写经。唐人写经不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但千年以来,是堪称经典的一种书法形式。它为什么经典呢?这些写经手们,对经文的熟悉程度是极高的,常年的抄写,又必须整齐优美的抄写,使得其笔速超快而又结构精准。那些笔画,就是经典的“笔力惊绝”。当然,由于过分的熟,他们的“笔力惊绝”比不上文人书法大师的“笔力惊绝”那么有艺术感,因为这些大师们还需要有“生”的地方,他们往往面对无法预先知道、难以提前安排的书写,在快速的、未知的、变化着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毛笔,这才是笔法的灵魂。真正懂得这灵魂的人,不多,真正把握好这灵魂的人,更少,纵观历史,只有二王、怀素、米芾、赵孟頫等少数书家有此绝活。明清以降,特别是有了条幅大字、软毫、宣纸的“绝配”以后,以这种工具组合写出的字,再也看不到“笔力惊绝”了。 按照专业书法家的要求,毛泽东的败笔很多,这里不是指那种不讲究之处,而是指用错了工具的时候。比如在庐山,庐山党委为他准备好了纸墨笔砚,他挥毫写下李白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本来,主席写这样豪迈诗句的时候,应该出彩,但是不好,显得臃肿、拖沓。为什么呢?大字、羊毫、生宣,是凡这样的工具组合,往往败笔。比如“江山如此多娇”,是直接题在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之上的,大字、宣纸、羊毫,这都不是毛泽东擅长和喜欢的,再比如为宁夏同志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由于快不起来,由于软毫不听话,生宣又洇水,所以一定阻碍书写者的意志,视觉与主动触觉之间形成了负反馈效应,最终败坏了书写者的情绪。好在毛泽东是个意志力极为强悍的领袖人物,他完成了整幅创作,而且最终还算马马虎虎。 总之,生宣和软毫,是中国传统书法笔法技艺的杀手,吴湖帆先生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唐人以后,中国书法为什么走下坡路?为什么开始搞怪?为什么搞成了工艺美术、江湖道术?与文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与工具也有很大关系。毛泽东从没有想过振兴书法的事情,但他必然碰到这个选择,他也给出了天性中必然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恰恰接上了唐人的余绪,恢复了中国书法的原本面目。这种内在的契合,不仅是精神的,也是工具的,或者说,精神,与它的外化——工具,本就是伴随着的。我忽然觉悟,这世界也许真的不是物质与科学技术的延展,而是精神的延展,精神真的引领着物质世界的方向与方式。毛泽东代表了强健的精神,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符合强健精神的工具组合。 八、 毛泽东书法的影响——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全民运动 有很多的书法可以传递理性和控制,传递智慧,传递激*情,传递美,但有谁的书法可以传递信仰?毛泽东的书法做到了。他书法的感召力,至少在当时,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崇拜,尽管毛泽东并没有把自己的书法当艺术。 我相信毛泽东也不相信有什么书法艺术家。所以,这么样喜欢写字的一个领袖,一直没有给书法家一个地位。1949年9月成立了文联及作协、美协、剧协等多种艺术家协会,在此后的32年中,文联均无书法一席之地。加之不停的政治运动,对文艺界人士及作品的反复批判,确实在去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导致书法艺术界比较萧条。不过,在书法跌入低谷的年代,却有书法史必须记载的重大事件。 1960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使书法在整个学术界、艺术界及上层人士中引起关注。尽管这只是个学术问题,甚至与书法艺术不沾边,但是,围绕着这次大辩论,人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出口。毛主席一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激发了文人的辩论激*情。挑战的对象是“郭老”,挑战者高二适仅是一名文史馆馆员,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文革”中毛泽东书法大普及,亿万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高层次的书法审美教育。同时,上千万人以毛笔为武器,参加了写大字报的“战斗”,让人们真正领略了书写的激*情。我确信,那个时代,在那群奋笔疾书写大字报的人群中,存在真正的书法大家,那个运动,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现象,它否定了案头焚香、花前月下的笔墨玩弄,否定了一切既定的形制与规矩,否定了传统的书写内容,却把书法艺术的灵魂高高举起——无论是挑战还是抗辩,无论是号召还是拥护,无论是宣泄还是说理,都是与意志、情绪、学识、感情高度相关的,那才是精神领域的活动,是生命力量的表达。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幻化为全民族的激荡,这样的能量联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少见。 1970年代出现的书法爱好者,借办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展,成为任何人不敢阻拦的形式。那时的书画名家,谁没有写过毛主席诗词?有些还因为写毛主席诗词而照耀中国,典型的如林散之先生的那件著名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尽管是长锋软毫写在宣纸上,但墨气淋漓,意韵深厚,成为其代表作。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赵朴初、林散之等书画名家,都写过极好的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而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更是用大幅宣纸,书写毛主席诗词数百张! “毛体”,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毛泽东为多少刊物、大学、公共事业单位提写过名称和座右铭,更无法统计的是,有多少单位用毛体“集字”,作为自己的招牌。总之,凭借着个人崇拜力量和现代传媒途径,毛泽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时代影响力的大书法家。 这,也将是空前绝后的。Ω 著名书画家书毛泽东诗词选。 很明显,这些都是专业选手,他们都写得非常好,但是不自然,把他们的作品和毛泽东的手书放在一起,也许我们就会对中国书法的一些核心要素有了形象认识,那就是,书如其人,书者散也。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举要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太多了,因为不是专业书家,因为处处自然流露,所以可以随意挑出好字。笔者浏览了上千件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墨迹,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割爱无数,现举要如下: 1,楷书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 及“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2,致高亨(信封) 3,致郭沫若(信封) 4,致齐白石函(并信封) 5,草书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 6,大草李白诗《将进酒》 7,书自作词《忆秦娥•娄山关》 8,草书罗隐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9,书自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0,大草自书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把(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汝(尔)同消万古愁。 这是毛泽东最著名的词作之一。这首在长征最艰难的路途中写成的壮词,感动过一个民族!毛泽东用三张空白稿纸写成,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和信息量,远超过丈二大幅作品。现代书法动辄盈丈,试图借纸长字大以壮声势,这已经是等而下之的做法了。明清以来,这种做法流行为展览会风格,也是对中国书法内在精神的湮灭。 |